茶堿類藥物(如氨茶堿、多索茶堿、二羥丙茶堿等)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3]。然而,其臨床應用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治療窗窄與個體差異大。茶堿類藥物的有效血藥濃度范圍較窄,通常為10-20 mg/L。超過此范圍,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心律失常、驚厥、甚至死亡。此外,茶堿類藥物的代謝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受年齡、肝腎功能、合并用藥等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兒童和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不完善或衰退,更容易發生毒性反應。不良反應多。茶堿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涉及多個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如失眠、煩躁)、心血管系統(如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和胃腸道系統(如惡心、嘔吐)。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隨著血藥濃度的升高而顯著增加。因此,茶堿的臨床使用需要綜合考慮個體差異、基因檢測以及藥物監測等多方面因素,以實現精準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