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在TDM的輔助下降低利奈唑胺的經驗用藥量
發布日期:
2024-04-08
瀏覽次數:
0

利奈唑胺的臨床應用現狀


01




利奈唑胺是第一種用于治療多重耐藥病原體的合成噁唑烷酮類藥物,應用非常廣泛,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oNS)、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和結核分枝桿菌等。與其他抗菌藥物相似,利奈唑胺也常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其中血小板減少癥是利奈唑胺治療最常見的暴露依賴性不良反應,往往會導致治療中斷。
由于30%-40%的利奈唑胺是通過尿液排泄,因此腎功能的正常與否顯著影響利奈唑胺的血藥濃度。研究顯示,有腎功能受損患者接受標準利奈唑胺劑量治療更常出現血小板減少癥。腎功能損害已被確定為利奈唑胺安全性的重要危險因素。
然而,目前臨床上,利奈唑胺的使用往往采取固定量(600mg/12h)方式,并未考慮患者的腎功能情況。因此,一些學者建議采用TDM來協助劑量調整,以提高利奈唑胺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TDM介入減小了RI患者的治療失敗風險


02




本研究納入了108為患者,并根據其腎功能是否受損、是否有TDM介入調整服藥劑量等,分成多個類別組進行療效和副作用的分析。

僅以“有無”腎功能損傷(RI組 VS non-RI組)進行對比分析可見,如果都以固定劑量(600mg/12h)服用,RI患者組Cmin中間值(25.6 ± 10.4 mg/L)是non-RI組(14.1 ± 8.8 mg/L)的兩倍,而且其治療維持時間比non-RI組短(16 days vs 21 days)。最重要的是,RI組有62.9%的患者發生了血小板減少癥,相比之下non-RI組僅31.3%。

以“有無”TDM(TDM組 VS non-TDM組)介入劑量調整進行對比分析發現,TDM組的治療持續時間顯著長于non-TDM組,但是TDM組和non-TDM組因持續性感染而失敗的概率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再結合RI影響因素可見,在non-RI組中,兩組之間的失敗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RI組中,盡管患者的一般特征、基線血液學參數和伴隨藥物治療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 TDM 組總體失敗和血液學毒性相對顯著降低。

在TDM組中,RI組中90.5%的發作需要調整計量以避免潛在的利奈唑胺過度暴露,相應的在non-RI組中只有62.9%(P?= 0.031)。在TDM介入治療組中,若劑量由600mg/12h調整為300mg/12h,其相應的Cmin依然≥ 2.0 mg/L,沒有發生利奈唑胺暴露不足。對 53 次發作的補充分析,采用標準用藥劑量2天足以在RI組中迅速達到有效治療濃度,隨后采用300mg/12h策略,Cmin依然可以維持在有效暴露以上。





在TDM的介入下減少經驗用藥有助于患者用藥安全


03




總之,該研究結果表明,TDM引導的劑量調整,可以維持利奈唑胺Cmin2-8 mg/L?的范圍,將有助于預防治療失敗和并從血小板減少癥中恢復。初始固定劑量給藥?2?天可能足以迅速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在?TDM?輔助控制下,每?12小時經驗劑量減少至?300 mg?依然能夠確保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



丹大生物治療藥物監測

全自動化學發光解決方案



北京丹大生物創新性的實現了小分子及大分子藥物TMD同平臺檢測具有樣本進結果出的全自動高速檢測,擁有無人值守、全程質控,結果穩定可靠等優勢,同一樣本可多項目檢測,擁有60個樣本位,檢測速度高達200T/H,有力破解了藥物濃度檢測操作復雜、成本高昂等難題,將有力推動TDM及常規項目在臨床的應用。相對色譜分析而言,以化學發光為代表的免疫分析則更契合臨床TDM的應用需求,長遠來看是更有前景的TDM及常規項目方法學。且主要面向三級醫院檢驗科和藥學部。最重要的是丹大生物已實現試劑原料完全自研和生產,擁有持續推出新檢測項目的能力,可有效解決檢測項目少的挑戰。且有效解決藥物濃度監測時效性問題,滿足臨床高精度監測需求。


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在TDM的輔助下降低利奈唑胺的經驗用藥量


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在TDM的輔助下降低利奈唑胺的經驗用藥量

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在TDM的輔助下降低利奈唑胺的經驗用藥量


建議腎功能不全患者在TDM的輔助下降低利奈唑胺的經驗用藥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