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劑,常會引起真菌感染。伏立康唑為廣譜三唑類抗真菌藥,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達90%以上,耐藥率低,常作為首選藥物用于移植術后進行性、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治療。伏立康唑主要通過肝臟細胞色素P450(CYP450)同工酶?CYP2C19、CYP2C9和CYP3A4代謝,但也是這3種酶的抑制劑,與其他藥合用時可以影響其他藥物的代謝。
環孢素含有11個氨基酸的環狀多肽,為常用免疫抑制劑。該藥主要經肝臟代謝。凡抑制或誘導CYP450酶系的藥物,均能提高或降低其血藥濃度。環孢素常見不良反應有腎損害、高血壓、多毛等,可能與影響線粒體功能有關一。也可引起腦病癥狀,表現為失憶、定向力障礙、抽搐、聽覺異常、視物模糊等。此外有報道還可引起貝切特氏征、帕金森綜合征等。有研究表明環孢素可對海馬、腦白質、雙側葉、左枕葉、左顳葉等部位造成損害,可能與少量藥物透過血.腦脊液屏障有關。這些病變具有可逆性,降低劑量、停用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后可逐漸減輕或消失[2].
有報道在病情穩定的腎移植患者中,伏立康唑可使環孢素的最大血藥濃度及藥時曲線下面積至少分別增高13%和70%,停用伏立康唑后仍需監測環孢素的血藥濃度。本例患者在加用伏立康唑后環孢索血藥濃度較用藥前高限值升高約30%,并出現頭痛、視物模糊、四肢抽搐及可疑腦白質病變,實屬罕見。本例患者的治療中合用了嗎替麥考酚酯。嗎替麥考酚酯有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也可引起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PML)。因此,不能排除兩種免疫抑制劑共同作用導致神經系統毒性的可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