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知哪些因素可能導致血藥濃度偏差,該研究剖析了住院原因、性別、年齡、體重、服用劑量等因素的影響水平。
首先,住院原因的不同,其卡馬西平濃度也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這可能是不同住院原因的患者導致服用藥物的水平不同。比如有自殺傾向患者的濃度平均水平為21.0微克/毫升,明顯高于癲癇患者5.52微克/毫升的水平,且還以用藥過量的患者藥物濃度中位數也達到了7.24微克/毫升。其次,體重是一個重要的需要考慮的因素。平均而言,CBZ?濃度低于治療水平的患者,每公斤體重的日劑量為?9.92?毫克;濃度處于治療水平的患者,日劑量為?12.86?毫克;濃度高于治療范圍的患者,日劑量為?12.50?毫克。再者,年齡因素被發現與CBZ濃度差異有顯著相關性(已3-17歲和18歲以上為劃分),≥18?歲的人群組濃度較低,這可能來自與≥18?歲的人群的不遵守醫療建議的風險較高。年齡的另外一個影響在于,3-17?歲人群雖然每公斤體重的用藥劑量明顯高于?18?歲以上人群,但可能因為其CYP3A4?同工酶的活性較高,CBZ的代謝較快,因而超過治療水平的情況較少。在對性別因素的考量中,懷孕也會影響?CBZ?的濃度,因為新陳代謝增加會降低其濃度。
基于以上復雜的因素,從臨床藥理學的角度來看,TDM應當成為CBZ 的一項標準程序,如同目前TDM在地高辛治療應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