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特殊治療藥物 霉酚酸、他克莫司及萬古霉素濃度監測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發布日期:
2023-06-05
瀏覽次數:
0
治療藥物監測(TDM)

????

? ? ?治療藥物監測(TDM)是20世紀70年代在臨床藥物治療學領域內崛起的一門學科,旨在通過測量患者血中藥物濃度,使臨床醫生確認患者是否接受了足夠量的藥物治療,并依據患者個體的情況調節用藥劑量,實現給藥個體化,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同時避免或減小因血液中藥物濃度過大而導致的毒性作用。


? ? ? TDM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抗癲癇類藥物、抗心律失常類藥物),或者對肝、腎功能毒性作用比較強的藥物(如萬古霉素)進行濃度監測,以達到對疾病診療進行動態監測和治療藥物效果評估的目的。由于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重視,加之臨床上以經驗用藥、習慣用藥為主,對藥物監測的理念認識不夠充分,以及患者經濟負擔等其他問題,導致目前TDM沒有在臨床科室及檢驗科獲得足夠的重視。其中免疫抑制劑濃度監測較為多見,移植患者術后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類藥物,這一類藥物需要嚴格監測血藥濃度并控制臨床劑量,濃度過低易導致移植物抗宿主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濃度過高則會產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發生反復感染。臨床醫生及患者自身均對器官移植后治療效果重視程度較高,對免疫抑制劑監測有著較高的期盼與應用。


? ? ??本文就目前臨床上的3個特殊治療藥物——MPA、他克莫司及萬古霉素的濃度監測最新進展綜述如下。


01
?MPA血藥濃度監測霉酚酸酯(MMF)


? ???MPA血藥濃度監測霉酚酸酯(MMF)通用名稱是嗎啉酯-麥考酚酸嗎乙酯,別名麥考酚酸,是MPA的前體藥物。MMF通過酯鏈斷裂快速代謝為活性化合物MPA。MPA通過非競爭性可逆抑制2型次黃嘌呤核苷酸脫氫酶(IMPDH2)來抑制嘌呤的從頭合成。抑制活化淋巴細胞中的IMPDH2能減少淋巴細胞內鳥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從而阻止淋巴細胞增殖。MPA 通過肝臟內的酚羥基團葡萄糖苷酸化,代謝為藥理學上無活性的霉酚酸葡萄糖苷酸(MPAG)。MPAG的血漿濃度約比母體藥物高出40倍。除初級代謝產物 MPAG外,血液內還可分離出MPA的其他兩種代謝產物:霉酚酸酰基葡萄糖苷酸(Ac-MPAG)和霉酚酸苯基葡萄糖苷酸(MPAG1s)。其中只有 Ac-MPAG 可在體外抑制IMPDH2。


? ? ?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顯示,MPA治療藥物監測能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療效并將其毒性作用 降至最低,MPA治療藥物一般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環孢霉素、他克莫司)同時給藥,在口服給藥1-2h后血漿中MPA濃度達到峰值。由于藥物的肝腸循環,在服藥后的6-12h再次達到峰值。由于伴發病或與其他免疫抑制劑相互作用,MPA的藥代動力學表現出很大的患者間變異性,而且在特殊患者群體中可能有所改變。環孢霉素抑制 MPAG從肝細胞進入膽汁,使肝腸循環減慢。因此,MPA和環孢霉素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與MPA和他克莫司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相比可能會降低。由于患者血漿MPA濃度的變異性,監測MPA濃度可幫助改善移植后出現器官排斥的高風險患者的不良反應。?


臨床上對移植患者術后對抗排斥反應通常采取三聯用藥:


01

?MMF類藥物;
02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環孢霉素或他克莫司);
03

糖皮質激素。對于臨床來看,目前檢測較多的是環孢霉素和他克莫司,而MMF的檢測量較小。


? ?MMF類藥物“驍悉”1995年首次在國內推出,由于不良反應較少,未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發生風險,保護腎功能等優點,臨床醫生通常認為MMF類藥物不需要進行藥物監測,而不良反應相對較大的環孢霉素及他克莫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以及伴隨腎損害,臨床監測需求比較大。“驍悉”的推出已經過去了20多年,世界各地的移植專家也在不斷探索,有一部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MMF作為抗排異藥物使用,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可以使患者受益。更有一些學者支持“低毒性免疫抑制劑方案”,即通過藥物監測調整MMF的最大耐受量,降低環孢霉素、他克莫司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實現MPA監測可為臨床提供指導,理論上應采取全點監測、計算曲線下面積(AUC)的方法,但全點監測MPA在臨床應用上很難實現,主要是由于采血周期長(需要每隔1h采血1次,共12h)、醫療成本高。因此臨床上常用的MPA監測方法為有限采樣法(LSS),即通過3~4個采血點和計算公式,模擬出AUC,從而指導臨床用藥。


2011年《羅馬共識》對MPA血藥濃度監測,推薦監測頻率如下:


01

?移植后第1周,應進行 MPA AUC 監測;
02

?移植后第1個月,每周進行監測;
03

? 移植后第2、3個月,每月進行監測;
04

? 移植后第4-12個月,每3個月1次;
05

? 移植1年后,若所需劑量已穩定,則每次調整免疫抑制方案,對MPA的AUC進行評估。
02
??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監測

? ? ?他克莫司的實驗室命名為FK506,是一種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其免疫抑制作用機制與環孢素相似。他克莫司在體內與T淋巴細胞細胞質內的FK506結合蛋白(FK506BP)結合,形成 FK506-FKBP復合物,抑制鈣調蛋白磷酸酶的磷酸化酶活性,抑制Ca2+內流,使T細胞核因子不能去磷酸化,進而抑制T細胞特異性的轉錄因子(NF-AT)的活化劑白細胞介素類(ILs)細胞因子的合成。其也可抑制 T、B細胞依賴的B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對激活淋巴細胞的各種細胞因子的轉錄也有抑制作用;同時可抑制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7(IL-7)受體的表達,并可直接抑制B細胞的激活,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但它抑制T細胞活性的能力比環孢素強10-100倍。


? ? ?目前,他克莫司在臨床廣泛應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療。由于他克莫司的治療窗窄、不良反應大、療效個體化差異明顯,而且容易受到其他聯合用藥的影響,因此,需要監測他克莫司的血藥濃度,以實現個體化用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他克莫司的不良反應與環孢素相似,可引起腎功能異常(如血肌酐升高、血尿素氮升高、尿量減少)、高血壓、高血糖、白細胞增多及高鉀低鎂血癥;其腎毒性、神經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應較明顯,表現為頭痛、失眠、無力、震顫、惡心、嘔吐、腹瀉等。他克莫司血藥濃度臨床監測的患者不良 反應主要表現為術后1年內有部分患者出現血壓及血糖升高、腹瀉等,但隨著年限的增長不良反應逐漸減少。他克莫司的毒性作用與血藥濃度密切相關,在治療濃度5.00~20.00 ng/mL之外,均出現不良反應,但大部分不良反應在停藥或減量后均可消失。他克莫司通常在飯前或飯后以 固定的間隔每天服用2次。患者服藥后,他克莫司血藥濃度在2-3h內上升并達到峰值,然后開始緩慢下降。血藥濃度通常以穩態谷濃度來衡量,樣品采集應在給藥后12h和(或)在下一次給藥之前立即進行。精準監測他克莫司血藥濃度,然后確定最佳他克莫司劑量,這樣既可降低藥物毒性又能在治療期間維持充分的免疫抑制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并確保患者和同種異體移植物長期存活,使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03
? 萬古霉素血藥濃度監測

??萬古霉素作為特殊耐藥菌——革蘭陽性菌和多重耐藥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抗菌藥物的最后一道防線,應用在難治性革蘭陽性菌感染患者及重癥感染患者,隨著超級耐藥菌的出現,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做為重癥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萬古霉素的藥物濃度監測也逐漸被臨床重視,2015年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業委員會發布了《萬古霉素治療藥物監測指南》,指南中規定了如下情況需要進行萬古霉素監測。


強推薦:


01

使用萬古霉素的重癥監護患者、肥胖患者、燒傷患者、合并使用其他影響腎功能藥物的患者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02

穩態谷濃度為萬古霉素治療藥物監測指標。
03

一般成人患者,推薦10-15 mg/L為萬古霉素穩態谷濃度。
04

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推薦給藥前>72 h首次監測血藥濃度,并根據腎臟功能調整監測血藥濃度的時機。

弱推薦:


01

使用萬古霉素的老年患者和合并肝臟疾病患者。
02

對重癥兒童患者,建議10-20 mg/L為萬古霉素穩態谷濃度。
03

對于腎功能正常的患者,推薦開始給藥>48 h首次監測血藥濃度。
04

建議基于藥物代謝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給藥。
05

對于重癥成人患者,建議首次采取負荷劑量給藥。萬古霉素血藥濃度監測非常重要,因其有效性取決于在治療過程中維持最低濃度的血藥濃度水平。此外,由于濃度過高的萬古霉素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特別是聽力(耳毒性)和腎臟損害(腎毒性),因此必須避免使用高濃度萬古霉素。為了使血液中始終保持最低有效濃度的萬古霉素,通常會定時監測血藥濃度以反映穩態谷濃度,有時也會監測峰濃度來評估藥物劑量是否合適及估算藥物代謝清除率。應在患者下一次萬古霉素給藥之前采集血樣監測萬古霉素穩態谷濃度,在萬古霉素靜脈內給藥完成后1-2 h采樣監測萬古霉素峰濃度。

??小 結

? ??TDM是臨床診療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亞學科。由于檢測通量低、臨床患者標本特殊性及不同規模醫院承接TDM的科室設立不同等因素,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仍需要向臨床醫生實驗室及患者多方面普及治療藥物監測的重要意義,讓TDM工作更受重視。由于不同實驗室之間治療藥物監測項目檢測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為臨床解讀監測結果時也需要注意室間質量評價中血藥濃度監測結果可比較性的問題,從具體檢測選用的方法出發,為臨床解讀治療藥物監測的結果,最大程度避免因檢測方法不同使得臨床醫生對患者血藥濃度結果產生錯誤判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