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PA血藥濃度監測霉酚酸酯(MMF)通用名稱是嗎啉酯-麥考酚酸嗎乙酯,別名麥考酚酸,是MPA的前體藥物。MMF通過酯鏈斷裂快速代謝為活性化合物MPA。MPA通過非競爭性可逆抑制2型次黃嘌呤核苷酸脫氫酶(IMPDH2)來抑制嘌呤的從頭合成。抑制活化淋巴細胞中的IMPDH2能減少淋巴細胞內鳥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從而阻止淋巴細胞增殖。MPA 通過肝臟內的酚羥基團葡萄糖苷酸化,代謝為藥理學上無活性的霉酚酸葡萄糖苷酸(MPAG)。MPAG的血漿濃度約比母體藥物高出40倍。除初級代謝產物 MPAG外,血液內還可分離出MPA的其他兩種代謝產物:霉酚酸酰基葡萄糖苷酸(Ac-MPAG)和霉酚酸苯基葡萄糖苷酸(MPAG1s)。其中只有 Ac-MPAG 可在體外抑制IMPDH2。
? ? ?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顯示,MPA治療藥物監測能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療效并將其毒性作用 降至最低,MPA治療藥物一般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環孢霉素、他克莫司)同時給藥,在口服給藥1-2h后血漿中MPA濃度達到峰值。由于藥物的肝腸循環,在服藥后的6-12h再次達到峰值。由于伴發病或與其他免疫抑制劑相互作用,MPA的藥代動力學表現出很大的患者間變異性,而且在特殊患者群體中可能有所改變。環孢霉素抑制 MPAG從肝細胞進入膽汁,使肝腸循環減慢。因此,MPA和環孢霉素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與MPA和他克莫司同時給藥的MPA血漿濃度相比可能會降低。由于患者血漿MPA濃度的變異性,監測MPA濃度可幫助改善移植后出現器官排斥的高風險患者的不良反應。?
臨床上對移植患者術后對抗排斥反應通常采取三聯用藥:
糖皮質激素。對于臨床來看,目前檢測較多的是環孢霉素和他克莫司,而MMF的檢測量較小。
? ?MMF類藥物“驍悉”1995年首次在國內推出,由于不良反應較少,未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發生風險,保護腎功能等優點,臨床醫生通常認為MMF類藥物不需要進行藥物監測,而不良反應相對較大的環孢霉素及他克莫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以及伴隨腎損害,臨床監測需求比較大。“驍悉”的推出已經過去了20多年,世界各地的移植專家也在不斷探索,有一部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MMF作為抗排異藥物使用,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可以使患者受益。更有一些學者支持“低毒性免疫抑制劑方案”,即通過藥物監測調整MMF的最大耐受量,降低環孢霉素、他克莫司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實現MPA監測可為臨床提供指導,理論上應采取全點監測、計算曲線下面積(AUC)的方法,但全點監測MPA在臨床應用上很難實現,主要是由于采血周期長(需要每隔1h采血1次,共12h)、醫療成本高。因此臨床上常用的MPA監測方法為有限采樣法(LSS),即通過3~4個采血點和計算公式,模擬出AUC,從而指導臨床用藥。
2011年《羅馬共識》對MPA血藥濃度監測,推薦監測頻率如下:
? 移植1年后,若所需劑量已穩定,則每次調整免疫抑制方案,對MPA的AUC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