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藥物在臨床應用中需要個體化用藥,其是否需要常規開展TDM?哪種方法適合于測定其體內濃度?如何正確地對測定結果進行解釋和利用?都是擺在廣大臨床藥師面前的最新課題。
主治醫生制定患者的初始用藥方案,測定藥物的穩態谷濃度是否在安全、有效的治療濃度范圍內。針對未在有效治療濃度范圍內的樣本,臨床藥師需要考慮如下方面的因素:藥理作用特點和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生理病理特點及肝腎功能影響、藥物相互作用、患者用藥依從性、藥物劑型、給藥途徑等。在異常值分析中,常常需要將所監測藥品的藥理作用特點,藥動學特征、藥物體內分布特性,以及患者年齡、性別等生理病理條件,同用藥途徑、近期用藥、飲食等諸多藥源性因素綜合起來,才能找到適合患者個體的治療用藥方案。
針對單抗類藥物,雖然最初的響應率在50-90%,許多患者能從單抗治療中獲益,但大多數患者最初的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導致疾病進展。而對于單抗治療響應的缺乏或喪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對表觀遺傳、生物分子或病理生理學機制缺乏了解,以及對血清中單抗濃度未充分了解可能是最基礎的原因。因此,盡管對于抗炎類和抗腫瘤單抗均尚未充分認識,基于患者個體血清中治療藥物監測已經成為個性化靶向單抗治療的重要課題。如:研究表明,在使用英夫利昔單抗治療中度vs重度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克羅恩病(CD)vs UC患者時,患者的藥代動力學存在差異。與給予同樣處理的中度UC和CD患者相比,更大比例的嚴重UC患者血清中檢測不到最低濃度的英夫利昔。英夫利昔上午波谷濃度檢測不到,會增加UC患者結腸切除術的風險,二者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低濃度的英夫利昔檢測不到或檢測不準,是臨床治療藥物監測面臨的一個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疾病的發病機制被進一步明確,精準高效的單抗藥物會在臨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同時,由于單抗藥物存在潛在風險,積極開展藥物臨床監測,提高單抗藥物合理用藥水平和不良反應預警能力,減少對患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