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發布日期:
2023-02-15
瀏覽次數:
0

我國重癥感染形勢嚴峻

臨床診療面臨挑戰



近年來,盡管我國重癥醫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嚴重感染依然是威脅重癥患者生命的常見病,是導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重癥感染人群發病率為300例/10萬,50%為非ICU住院患者,25%在院內死亡,膿毒癥休克的病死率高達50%以上。我國雖然沒有全國范圍的流行病學資料,但多中心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重癥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與美國持平甚至更高。

對于重癥感染患者,早期診斷及合理抗感染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臨床預后,但由于自身疾病和其他潛在危險因素的影響,危重癥患者通常疾病進展較快,且在抗感染治療過程中,抗菌藥物在體內的分布、轉運、作用強度、清除速率及藥代動力學/藥效學(PK/PD)參數發生改變,從而改變藥物在感染部位血藥濃度,因此,臨床上常規抗菌藥物種類以及劑量的選擇并不適用于此類患者。

如何實現重癥感染的早期診斷和合理精準的抗菌治療,正確評估抗感染治療的有效性及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對抗感染治療的影響,繼而改善重癥感染患者的臨床結局。


【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細胞因子—重癥感染早期診斷有力武器


細胞因子是一大類多功能、分子量小、分泌型的蛋白質。當機體遭遇病原微生物感染時,免疫細胞、感染部位的上皮細胞與血管/淋巴管內皮細胞會產生多種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將免疫細胞召集至感染部位,共同構成清除感染的防御反應。
細胞因子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促炎癥細胞因子,可以幫助激活很多種免疫細胞,促進炎癥反應的發生和發展。第二類是抑炎型細胞因子,能夠消退或抑制炎癥反應,使機體回歸穩態。

為何要檢測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參與機體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是非常靈敏的炎癥指標,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動態監測細胞因子水平,可及時發現疾病轉重傾向,及時治療、避免或降低病情的惡化風險,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

目前,臨床主要檢測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


細胞因子在重癥感染中的臨床價值

1.?輔助診斷早期感染,及時指導治療,避免病情惡化;更早評估藥效,避免過度治療。

感染生物標志物專家共識指出,IL-6比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要更早升高,且2小時就到達高峰,因此可以使用IL-6來輔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IL-6也可用來評價感染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后,當IL-6>1000μg/L時提示預后不良。

【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2.鑒別感染源

研究表明,細胞因子在細菌及病毒感染時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改變,當相關細胞因子超過臨界值,則可以作為感染源的鑒別依據。


【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3.預警細胞因子風暴,及時治療,提高重癥患者生存率

膿毒癥、重癥感染、噬血細胞綜合征、腫瘤免疫治療或大手術患者均可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監測細胞因子并及時治療,可以提高重癥患者生存率。


4.評估機體炎癥和免疫狀態(SIRS/CARS/MARS),提供精準治療

重癥感染患者可能存在三種炎癥/免疫狀態:SIRS(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癥)、CARS(拮抗性炎癥反應綜合癥)、MARS(混合性拮抗反應綜合癥)。監測危重癥患者細胞因子水平,有助于分清免疫/炎癥狀態,提供精準治療。

【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5.監測重癥患者免疫功能

重癥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情況下,促炎性細胞因子會顯著升高,若細胞因子未升高或輕微升高,而CRP或白細胞明顯升高則提示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細胞因子作為靈敏的炎癥指標,其表達調控失衡與重癥感染的發生、發展相關,是重癥感染早期診斷的有力武器。



抗菌藥物血藥濃度監測

助力臨床合理精準治療


臨床上一旦遇到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的重癥病人,醫生和藥師們總會覺得束手無策,到底是抗菌藥物選錯了?遇到了超級細菌,還是藥物劑量不足,亦或是給藥方式不正確,太多的影響因素互相干擾,除了藥敏培養試驗,還有什么技術方法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優化抗感染的方案呢?大量研究表明,治療藥物監測可以從抗菌藥物PK/PD角度優化抗菌藥物的臨床給藥方案。


抗菌藥物血藥濃度監測必要性

目前,TDM 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抗菌藥物為糖肽類抗生素、噁唑烷酮類抗生素及三唑類抗真菌藥物。
糖肽類抗生素以萬古霉素為代表,相關藥代動力學研究顯示其殺菌效應與其血藥濃度超過 MIC 的時間及抗生素后效應(PAE)有關。萬古霉素對腎臟有明顯毒性。當與耳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合用時,腎功能減退者用藥時,長期使用時,萬古霉素藥物代謝性質特殊患者用藥時,進行TDM更為必要。有研究顯示,約有 67% 的患者谷濃度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圍;且其谷濃度與療效及毒性密切相關,>15 mg/L 時,腎毒性明顯增加。而屬于噁唑烷酮類抗生素的利奈唑胺,其藥代動力學同樣受到個體間,腎功能、聯合用藥情況、用藥時程、患者年齡及體重等影響。因此,具有這些臨床因素或需延長用藥的患者,建議通過治療藥物監測來指導早期的劑量調整。另外,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三唑類藥物治療窗較窄,個體差異大,研究提示血藥濃度與療效和毒性均有相關性。且三唑類藥物在體內呈非線性藥動學過程。患者在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此藥時,可能產生藥物蓄積而引起毒副作用;另外,通過抑制肝藥酶及 P2 糖蛋白等作用,可與大量相關藥物產生相互作用,且這些相互作用大都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由此引起的藥物安全性問題必須予以重視。通過血藥濃度變化即可以監測可能發生的反應,從而及時作出臨床對策。

當前,萬古霉素、伏立康唑、利奈唑胺等抗生素TDM在臨床精準治療的重要性已成為共識,臨床開展抗生素TDM的需求日益增加。




丹大生物重癥感染精準診療方案

為重癥感染患者生命保駕護航


丹大生物解決上游關鍵原材料這一卡脖子問題,采用高靈敏度化學發光技術,創新性的將細胞因子檢測項目與抗生素藥物濃度監測項目融合,形成了重癥感染精準診療獨家解決方案。感染/炎癥診斷(IL-6、IL-1β、IL-8、IL-10、TNF-α)+抗菌藥物血藥濃度監測(萬古霉素、伏立康唑、利奈唑胺、替考拉寧、美羅培藍等),雙劍合璧,助力重癥感染精準診療。同時,丹大生物化學發光解決方案實現了樣本進結果出的全自動高速檢測,擁有無人值守、全程質控,結果穩定可靠等優勢。切實為臨床個體化精準診療、完善的專業檢測服務,守護患者生命健康。

【持續創新】重癥感染精準診療解決方案產品發布!


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