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
利奈唑胺(LZD)為窄譜抗菌藥物,是用于臨床的第一個噁唑烷酮類抗菌藥,治療耐藥革蘭陽性菌感染及耐藥結核病的療效顯著。它主要由肝臟代謝,但不通過CYP450酶代謝,且對P450酶無誘導性,也不抑制人體細胞色素同功酶的活性,因此潛在藥物相互作用發生率低。
一、利奈唑胺獨特的作用機制
TDM
不同于其它抗菌藥,利奈唑胺不影響肽基轉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譯系統的起始階段,并且通過與細菌50s亞基上核糖體RNA?的23s位點結合,阻止形成70s始動復合物,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發揮抑菌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獨特,利奈唑胺與其他抗菌藥多無交叉耐藥現象,在耐藥菌日益流行的今天,這一特性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二、利奈唑胺的主要臨床應用
利奈唑胺對多種革蘭陽性致病菌、包括耐藥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利奈唑胺對日益常見的耐多藥結核桿菌和泛耐藥結核桿菌也有明顯的抗菌活性和治療效果。
三、利奈唑胺進行藥物濃度監測的必要性
利奈唑胺的治療窗窄(C0=2-7μg/mL),谷濃度在個體間差異可達20倍。其為非肝藥酶代謝,約35%以原型經腎排泄,輕、中度肝功能不全及腎功能不全患者無須調整劑量。但研究表明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常規劑量利奈唑胺時,血小板減少癥及貧血的發生率較腎功能正常患者明顯升高,并與利奈唑胺的持續高濃度有關。
另外,利奈唑胺在危重癥患者中血藥濃度個體差異大且與某些藥物存在相互作用。對于較長療程的患者,利奈唑胺會呈現蓄積效應;對于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的患者,藥物清除增加,可影響有效藥物濃度。因此,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可以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用藥指導,保證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利奈唑胺的不良反應
近年來,隨著利奈唑胺臨床應用增多,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增加,尤其是長療程用藥發生蓄積效應時的安全問題突出。因此,對于長療程患者定期進行藥物濃度監測有利于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小?結
?????為了延緩敏感細菌對利奈唑胺發生耐藥的速度、避免日后無藥可用,應當規范使用利奈唑胺。它的應用應限定在使用萬古霉素等糖肽類抗菌藥治療無效或因毒(副)作用不能選用此類抗菌藥、或由耐藥革蘭陽性菌引起的嚴重感染治療等。對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鏈球菌所致社區獲得性肺炎、對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所致皮膚軟組織感染,對萬古霉素敏感的腸球菌所致的血行感染等仍宜選用沿用藥物。
丹大新品
?利奈唑胺檢測試劑盒
丹大自主研發的基于熒光免疫層析(POCT)法的利奈唑胺檢測試劑盒,為創新的專利產品,具有出結果快,操作簡便,適用樣本多樣等突出優點。
結果立等可取(15分鐘)
操作極其簡單
試劑單人份包裝,不浪費
自帶質控品,便于開展室內質控
有效期長達18個月
標本類型:血清、血漿、全血
TDM床旁診斷
藥物濃度分析儀(熒光免疫)
相關推薦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環科中路2號院19號樓
郵箱:diagreat@diagreat.com
官 方 微 信
京公網安備 11030102011547號
微信咨詢
電話咨詢